关于弱视患者摘镜标准问题,与王恩荣教授的通信实录
王恩荣教授是我的贵人。还记得2017年6月,我收到了一部“大书”——书名叫《弱视沙龙博客》,全书647页,62.5万字。最让我惊奇的是,封面封底上的作者是汤锡强。
这本“大书”就是王恩荣教授给我的“见面礼”,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位素昧平生、德高望重的眼科前辈一直在默默的关注和支持我。
介绍一下王教授:
王恩荣,主任医师。男,1939年出生,吉林扶余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吉林医专。原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院长,吉林省眼科学常务委员,吉林省有贡献专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人大常委等职。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持的《引产儿干燥角膜板层移植临床应用研究》、《鹅异种角膜板层移植临床应用研究》和《"眼底红药"治疗眼底出血的研究》,分别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三等奖。主编《眼科百病解疑》、《最新疗法丛书》、《临床医师诊疗全书》、《外科百病解疑》等书。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19篇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或人选论文集。在文学刊物上发表诗歌数十首,有的还获得了全国性诗歌大赛奖励,结集出版了诗集《瞳人诗草》。荣获全国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荣获吉林省首届"五一"劳动奖章和全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事迹被多家报刊报道。
(上图:王恩荣教授)
这些年,虽然我们交流不多,但心心念念。每每想起,都感觉无比亲切,也一直心怀感恩。邮件来往中,我称呼王教授是“先生”和“老师”、自称“学生”,无论入行年资还是学识、造诣、专业能力,能有这样的“先生”,倍感荣幸!
83岁的耄耋老者,完全没有拄着拐杖、坐着小板凳在街边晒阳光的老态感,先生说他仍然坚持出诊。只能说,有幸得遇这样德艺双馨、为人和善、经验丰富、思维仍然敏捷活跃的眼科老专家给自己看病,对松原当地人来说是多么的幸福啊。
祝先生身体健康、家庭和美!
这是先生昨天给我发来的邮件,写道:
锡强:很高兴!
今天接到你的微信,得知你很好。我也一切都好,每天上班,诊治病人,总结点东西,祝你进步!家幸福美满!
王恩荣 2022.6.27. 老师好!
得闻老师仍然每天上班、诊治病人,闲时还愿意写东西和做专业讨论,真的很羡慕,更为老师神聪目明、身体健康而高兴!
看了附件里您写的关于远视性弱视患者脱镜指标的思路,也搜索拜读了--王洪峰, 王恩荣. 远视性儿童弱视脱镜的探讨. 眼科学, 2019, 8(1): 1-5.--这篇论文。反馈如下:
1、我个人感觉,2010年中华眼科学会专家组修订了弱视诊断标准后,现今弱视孩子,多数在成年前无法摘镜(成年后有些患者可通过屈光手术摘镜)。因为过去的诊断标准宽泛,很多轻症弱视患者,在现有诊断标准下不能确诊弱视。
2、我也注意到汪芳润教授在第十一届眼科学术大会时提出的观点是:
弱视治愈后必须符合以下四项指标或无远视散光符合以下三项指标者:
1.双眼裸远近视力≧1.0半年以上,视力不下降或没有降至1.0者
2.眼位:正常
3.远视屈光度≦+3.00DS.
4.远视散光度≦+1.25DC,
这与老师附件文章中的标准中的第(2)~(4)条有所出入——
﹙2﹚眼位正常或斜视性弱视治愈后残余斜视度 ﹤5°者,
﹙3﹚远视屈光度≤+1.00DS者 (3岁≤+2.00DS, 4~5岁≤+1.50DS,),
﹙4﹚远视散光度≤﹢0.50DC。治愈后的弱视儿童必须达到上述4项指标方可摘掉眼镜。
*“眼位正常”还可以细化,目前是个笼统的概念。老师的“眼位正常或斜视性弱视治愈后残余斜视度<5°者”是更具象化的指标。即便如此,学生认为,所谓的眼位正常,老师指标中没有细化到微小斜视单眼注视综合征者、隐斜和间歇性斜视。
*老师2019发表的这篇论文里,把球镜屈光度进一步细化,为您点赞!高度远视、高度散光、高度近视患儿摘镜后裸眼视力低下,不需要做沟通,他们也知道不能摘镜。但有些患儿裸眼视力比戴镜视力还好,家长索性不给孩子戴镜,这里主要指的是调节幅度大的300~600度的中度远视患儿。老百姓将眼健康简单的与视力挂钩,忽视错误操作带来的可能风险(如浅前房、虹膜肥厚-高褶虹膜综合征等),证明各地医生在这方面的医患沟通上有很大不足,科普和信息对称化任务还很艰巨。
*关于散光度。因为关联到等效球镜和球镜柱镜联合换算问题,老师在--王洪峰 王恩荣儿童弱视治疗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眼科 2013 .22(5): 295-298--中做了进一步细化。
关于可摘镜的散光度,学生体会是:
1)家长对孩子戴镜、尤其是学龄前孩子戴镜的抵触心理还是很强的。现行摘镜标准对大多数患儿来说,仍然比较严苛。
2)视觉是很玄妙的系统,标准之外是否有弹性空间?
就好比老师热衷于讨论各种眼科诊疗标准,这些标准在制定之初时是否存在缺乏大数据基础、数据提炼不足、专家稀少且光环明显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了一些个人经验特色、武断色彩的标准呢?
西方眼视光学的终极目标的高度让人痴迷——清晰、舒适、持久。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将一些客观指标跟主觉感受相结合,具备专业说服力基础上、增加人性化和个体化。例如有些患者符合上述其他摘镜标准、但存在2.0DC上下的散光,但裸眼视力良好、也没有重影、视疲劳症状和双眼视功能方面的障碍,是否可以考虑让他们摘镜?
学生不才,有些观点没有经过数据论证,仅凭科普热忱,在老师面前妄谈学术,还请老师斧正。
学生:汤锡强 八十三岁的老先生了,老一辈人的那种踏实,钻研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愿一代一代薪火相传,这世上的像老先生,汤医生这样的好大夫再多一点,病人们再少一点:loveliness: 王恩荣教授回信了。
老师认可了我关于弱视患者摘镜方面的见解。
也许老师只是不争,智者修为。我辈还需努力!
admin 发表于 2022-6-30 14:47
王恩荣教授回信了。
老师认可了我关于弱视患者摘镜方面的见解。
也许老师只是不争,智者修为。我辈还需努力 ...
前面的路有一个视为目标的人像北斗星一样 始终指引着道路,是一件幸事,祝福汤医生 汤医生你好,我们这次复查看了,这次快散远视高了一点,散光从最初的7525 变成现在175 150,我们是不是没有摘镜的希望了 弱视孩子们的福因,感恩一直在这个小偏科里默默付出的专家、学者们,致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