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针拨障到人工晶体--白内障的治疗历史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幅字,大家能猜出是谁写的吗?这幅字,是鲁迅的一首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而书写这幅字的,是我们敬爱的毛爷爷。他在1975年做完白内障手术之后,不顾术后暂时无法视物,盲书了鲁迅先生这首诗,赠送给为他做手术的唐由之医生,以示谢意。诗中包含了唐医生的名字--由之。目前现在这幅手迹珍藏在革命军事博物馆。因为是盲书,所以与平时字迹迥然不同。 毛爷爷在双目无法视物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手书诗词感谢为自己手术的医生,此情此景,令我们更加感谢汤医生和为我们耐心诊疗过的医生们。 唐医生为毛爷爷做的这个白内障手术,叫做金针拨障,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说到白内障,大家想必都不陌生,若提起眼睛疾病,大家伙随口而出的无外乎就是:白内障,青光眼,近视。今天咱们聊的,就是这白内障。 要说白内障这名字,取得是真好:白:意为晶体病变后的直观状态:变成乳白色;内:意味着患者得了白内障,外观无异,只有仔细观察,方能发现这角膜后面瞳仁处变成了白色;这障字,用的更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晶体若是全变成白色,就是泰山在你面前,你怕也是看不见了。中间这个白白的扁球体,便是“白内障”了。想当年,他可不叫白内障,他叫——晶状体——多清丽脱俗的名字。只可惜,越清丽脱俗的东西偏就越脆弱,这个晶状体被囊袋包裹着,被悬韧带吊着,固定在前方,泡在房水里。任何改变房水代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晶状体容颜衰老,转变成白内障——炎症啦,外伤啦,糖尿病啦,即便没有这些因素,他还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变得浑浊。 他有两个作用,一曰透光,二曰屈光。透光自不必说,屈光,这便涉及中学物理知识了。晶状体可以看成是凸透镜,外界光线五米以外可以看作平行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的屈光作用,呈相到视网膜。 白内障有药可医吗?无药。但!有术! 说到手术,诸位读者大约以为是近几十年才有的治疗方法吧!这可救大错特错的,我们白内障的手术,那是可以追溯到1千多年前的,而接受这个手术最有名的患者,就是开国领袖毛爷爷。1975年,由于患有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毛爷爷几乎失明,他的医生唐由之为他实施了金针拨障术,据说用时仅四分钟。 其实当时现代医学对于白内障手术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但毛主席及其医生斟酌后选择了传统的金针拨障术,一方面是考虑到现代医学白内障术后角膜切口大(按照当时水平,要6-7mm),不易恢复,金针拨障更适合上了年纪的毛爷爷;一方面据说毛爷爷有意扶持中医,选择了自唐代流传至今上千年的金针拨障。将白内障置入特定的套圈内,捣碎后娩出,避免了晶体留在玻璃体腔内引发的并发症。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种突破,毛爷爷所接受的便是这种改良后的金针拨障术。说到这里,有心的读者要纳闷了,这晶状体除了透光作用,还有屈光作用,单纯把它拨出,仅解决了透光作用,屈光作用也消失了呀! 这是个好问题,早些年,金针拨障术后,患者没有了晶状体的聚焦作用,表现为高度远视眼,要带上厚厚的镜子才能看清,现在呐,自是不必,因为我们有了更好的办法:人工晶体植入术。 人工晶体的发明,灵感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时空军大显身手的时候,无数的空中骑士血洒长空,但也有人在飞机被击中后幸存了下来。 幸存的这部分人中,有人因为机舱玻璃碎裂,被细小的玻璃碎片刺进入了眼睛。有趣的是,这些进入飞行员眼球内的玻璃,与眼球组织有很好的相容性,丝毫没有引发眼睛的其他病症,相安无事的在眼里存在了好多年。 当时的机舱玻璃材料叫做PMMA。 1947年,一位英国医生harold Ridley在做一例白内障摘除术的时候,他身边的实习医生忽然想起了这件事,提醒他的上级医生说:有机玻璃进入飞行员的眼中可以长期保持稳定,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有机玻璃做成晶体的形状,放入患者眼中呐? 这话极大的激发了harold Ridley的灵感,他开始了用PMMA制作人工晶体的研究,1949年11月,可是说是白内障手术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harold Ridley第一次将一枚硬晶体植入患者眼内,从此患者不必再带着厚厚的镜片,恢复后的眼睛,放佛从未病过一样。 人工晶体诞生了。 然而好景不长,harold ridley发明的晶体,虽然在早期效果棒呆,几年之后却容易发生晶体脱位,无疑,这是悬韧带损伤的后果。因为那时,手术的方式还是在角膜下方作将近半个角膜缘的切口,将浑浊的整个晶体娩出,这样不可避免的伤害悬韧带。然后再把人工晶体植入后方,没有了悬韧带支撑的晶体,脱位也是早晚的事。 后来人们改良了晶体,做成有支撑的前房型晶体,这样倒是不会脱位了,不想,好景又不长。这种前方支撑型晶体由于支撑点触及角膜或房角,数年后便会引发角膜炎,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 人们又想到用虹膜支撑晶体,这就是第三代晶体。可惜,好景又不长,第三代晶体倒是不会脱位了,可是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慢性炎症反映,偏位率高。这就麻烦了,放在后房会脱位,支撑在前方会引起角膜炎青光眼,放在虹膜又会偏位。 这时,医生们终于想起来包括在晶体外面的那层膜,之前都是把膜连带白内障整个取出来,这样悬韧带也就失去了作用,为何不保留膜,将人工晶体放入膜里,利用悬韧带本身支撑固定人工晶体,最小限度的改变解剖结构。 终于,第四代人工晶体伴随手术方式的改变诞生了,人们不再把整个囊袋取出,而是将囊袋撕一个洞,将里面浑浊的白内障取出,再放一个透明的人工晶体进去,大功告成! 这样一来,晶体脱位,引发炎症,引发青光眼等并发症及户不存在了,但是人们该是不满足,因为要把白内障去除,要白内障整个够硬才行,不然取不干净,这也就是人大概还会听到老人说:哎呀,白内障啊,不要着急做,要等着熟透了才能做。 下次,你要大声告诉她:奶奶,不用啦,现在都是超声乳化啦! 是的,晶体在改良,术式再改良,超声乳化术就是利用超声,把白内障打碎,再吸出来,然后将晶体放进去。 然后,折叠晶体又诞生了,以前,放硬晶体的时候,角膜切口3mm左右,但那已经叫做小切口了哦,因为一开始,角膜切口可是长达半个角膜缘! 有了折叠晶体,有了超声乳化,只需要做一个不到2mm的切口,将囊袋撕一个洞,将白内障打碎吸出,在把可折叠晶体折叠起来,放在一个推助器里,伸到囊袋推出,它就自动展开了。 这就是神奇的白内障手术发展史。 真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千年功。 现在看看这个发展,想想几十年前的医术,真真是不容易,也许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或者说等我们年纪大一些,已经有了更好的技术了。谁说不是呢
若干年前在一个医院看见过唐医生一面,听人家说是特别厉害的,替毛主席做手术的,我还以为只是参与了,原来是真的;P。不过咱认识人家,人家也不认识咱啊:lol 写的真好。盲书,也是开了眼界了,原本想说这字写的怎么跟有些大夫的奋笔疾书一样?;P
唐由之大夫也因为给伟人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一战成名,在他老人家眼睛上动刀,是怎样的心境。。。在当时的红色年代。唐由之老先生后来自己开了一家眼科医院,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有机会大家可以亲眼目睹那里面的历史厚重感。 我在北京时,曾经有一次去远洋山水看房子(曾经想过安家北京),路过了那家医院。印象有些模糊了,感觉医院不大,希望这家医院能做成百年老店,延续唐先生当年身负重压尚能游刃有余的执业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