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患者采用“慢散+眼轴长度监测”时代即将到来
需要定期散瞳,相信每个弱视孩子家长心里都装着一万个不愿意。儿童查眼睛度数,就非要散瞳吗?是的,在过去这是个不能商量的事。有下面几个原因:
1、孩子的调节幅度大、调节灵活。我之前写的《散瞳和不散瞳,看这张图就明白了》,大家能直观看到散瞳前300度远视的眼睛,慢散后会是1000度远视!
2、孩子眼球在不断发育中、度数(主要指远视)在持续降低,而每个孩子的眼球发育速度差别很大。所以没办法得出“今年500度远视、明年就会是400度远视”这样的准确预测值。
3、眼球成像构造(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很复杂,眼球发育过程中,这个成像构造在时时刻刻重构,加上现有已科学标记的儿童屈光大数据还很有限,并没有科技手段(例如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之类)可以直接计算出孩子眼睛的准确度数。所以,那些说可以通过测眼轴和角膜曲率算出来眼睛度数的达人,注意口误。
今天想说的:定期散瞳这件事,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场景是这样的:
▲初诊时做阿托品慢散,得到孩子当时的准确度数。同时做眼生物测量,获得眼轴长度值。
▲半年后,不散瞳,测眼轴长度。为了防止过大偏差,做一次电脑验光或者小瞳检影验光。
▲根据初诊时慢散验光结果,结合两次眼轴长度的差值,代入到公式中,得到粗估的准确度数。调整镜方、更换镜片。
尽管这种新做法可能会受初次慢散睫状肌麻痹不充分、眼轴长度变化与屈光度变化的非线性关系等影响,但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信随着大数据的不断累计、监测项的补充、公式算法的完善、AI的运用,这种做法会逐渐成为标配。我甚至能预感到散瞳验光这件事有可能会在一二十年后成为尘封历史。
附图里,我补了一个民营眼科的病情管理用户界面,他们已经开始实践了。为这家眼科点赞!
技术在进步,技术成熟和普及还需要时间,现阶段,大家还是要安于定期慢散。
共同期待!
页:
[1]